秦漢魏晉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高凱 精彩閲讀 免費在線閲讀

時間:2024-04-06 07:09 /恐怖靈異 / 編輯:沈浪
小説主人公是拓跋,居延,人口性比例的書名叫秦漢魏晉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本小説的作者是高凱創作的一本近代宅男、職場、賺錢小説,內容主要講述:首先,我們涉及的是漢魏時期鮮卑遷入“匈狞故地”的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的&#...

秦漢魏晉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

更新時間:2024-04-07 04:59

連載情況: 全本

小説頻道:女頻

《秦漢魏晉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在線閲讀

《秦漢魏晉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精彩章節

首先,我們涉及的是漢魏時期鮮卑遷入“匈故地”的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的化及其規律。而要了解漢魏時期上述地區土壤微量元素的化,現代土壤學研究和調查的成果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的幫助。

通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權威部門對內蒙古地區土壤微量元素的調查情況看①:在原“匈故地”上的山南北、阿拉善高原和鄂爾

——————

①內蒙古自治區土壤普查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土壤肥料工作站:《內蒙古土壤》,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444頁。

多斯地區分佈的灰褐土、黑鈣土、栗鈣土、栗褐土、棕鈣土、灰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新積土、裂土、風沙土、石質土、草甸土、林灌草甸土、土等土壤大類及亞類的諸多情況看,有幾個顯著的特點是值得關注的:(一)許多的土壤大類呈帶狀分佈,如黑鈣土、栗褐土、棕鈣土、土等,在內蒙古自治區內都有連續分佈的特點;(二)同一土壤大類因緯度、經度、局部文條件、成土質等差異,造成同一土壤大類在南北或東西方面產生了諸如土壤有機質量、pH值高低和微量元素鋅、錳量的差異;(三)與大興安嶺南北及赤峯市、通遼市的大部分土壤類別相比較,山南北、阿拉善高原及鄂爾多斯高原的土壤pH值較高,多在7.0—9.5之間,鹽漬化程度較高;(四)與大興安嶺地區的棕針葉林土和暗灰森林土有效鋅量超過1.0mg/kg標準值相比較,山南北、阿拉善高原及鄂爾多斯高原的15種土壤大類及亞類,無一達到標準值者;且只有栗褐土、草甸土、林灌草甸土三類土壤有效鋅值超過0.6mg/kg,黑鈣土、新積土和土在有效鋅0.5mg/kg臨界極缺值以上,其餘9種土壤均在極缺之列;(五)內蒙古自治區中的栗鈣土、棕鈣土、灰棕漠土等三大類土壤及其亞類,是與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相連續分佈的,但以三大類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量看,均在0.5mg/kg的臨界值下,其中灰棕漠土的有效鋅值甚至只有0.16mg/kg,可見,蒙古國與內蒙古連界地區的土壤是極為貧瘠的。

據《漢書•匈傳》下記載侯應言秦漢之際,今內蒙古山南北“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樊瘦,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但是,在西漢武帝發對匈戰爭,“斥奪此地,攘之於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邊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來寇,少所蔽隱,從塞以南,徑山谷,往來差難。

老言匈山之,過之未嘗不哭也。”由此看秦漢時期“幕北”地區亦如現代一樣,是“少草木,多大沙”的貧瘠之地,但山之南及鄂爾多斯高原氣候、植被條件卻要遠較現代温暖、市隙。同時,通過檢閲兩漢時期的傳世文獻,我們不難發現當時沙漠皆在“幕北”,即山以北地區;而河平原與鄂爾多斯高原地區,則因土地肥饒,多草,成為秦漢王朝與匈往來爭奪的地帶;不僅秦、西漢兩朝曾多次向上述地區及黃土高原丘陵山原地區移民,大興屯墾,而且甸騎兵也不時南下瓣游,往來馳驅,從未見到有沙漠存在的記載;所以朱士光認為:直至唐代期,黃土高原北部邊緣與鄂爾多斯高原才開始出現強烈的風沙侵蝕,並形成流沙丘,北宋時形成較大面積的涵漠①。

同時,按照竺可楨先生所認為的西漢武帝中期以中原地區氣氧年均温度較今約高2℃、冬季温度則高3℃—5℃的化規律看②,山南北及鄂爾多斯高原年平均氣温和降量較今要高: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如杭旗東南的桃拉巴、準格爾旗南瓦爾溝等地發掘的匈草葬證明當時當地有相當面積的森林分佈着③,所以、漢魏時期相應地區的植被條件比今天要好,土壤有機質較多,pH值較今為低,而土壤有效鋅、錳值也會相應提高。

但就其土壤的成土質多為沖積物、洪積物和風積物的特點看,秦漢時期這裏的土壤有效鋅、錳值應在標準值1mg/kg至臨界值0.5mg/kg之間波。從秦始皇收復今烏加河以南的“河南地”到漢武帝時期再次從匈手中“斥奪此地”山之南及鄂爾多斯高原發展農業生產,但直到十六國時期大夏國在今毛素沙地南緣建都統萬城(公元413年)時,這裏有如《元和郡縣誌》卷四夏州朔方縣條所記載的“臨廣澤而帶清流”的優美生存環境④;相關學者對十六國時期統萬城城牆中所保存的原木和城牆築土中的所樣品行科學分析的結果亦表明:“統萬城營建之時,其周圍地區的植被組成豐富,以草本和灌木為主……同時還有松、樺、愷、胡

————————

①朱士光:《黃土高原地區環境遷及其治理》,黃河利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0頁。

②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③史念海;《兩千三百年來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平原農林牧地區的分佈及其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

④侯仁之:《從柳河上的古城廢墟看毛烏素沙地之遷》,《文物》1973年第1期。該文認為:統萬城營建之時的自然環境是植物繁盛,草肥美。

桃、椴樹、榆等喬木;”同時,“對城牆土中22個種子植物科屬的花坟蝴行共存分析的結果表明,當時統萬城年均温7.8℃—9.3℃……年降量403.4—550mm……這些氣候特徵與現在統萬城地區……相比,表明當時統萬城年均温比今天高出0.2℃—0.7℃,年降量比今天高出50—100mm,氣候較為温暖温”①,從而説明雖有秦漢以來幾百年的開墾種植、放牧、砍伐和戰爭破,又有西漢至東漢三國兩晉時期氣候轉涼、轉化大環境,但同樣是沙地草原的鄂爾多斯高原地區②,其自然條件仍遠較今天優越,故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錳值存在較今為高的必需外部環境。

其次,關於漢魏時期在今天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及河洛地區所屬的土壤微量元素狀況及其化規律,現代土壤學研究和調查的成果也同樣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的幫助。

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瘤瘤相連的是今陝西省和山西省黃土高原地區。如所述,這些地區是東漢乃至魏晉以、鮮卑等胡族大量遷入和集中居住的地區,所以,漢魏時期位於今陝西、山西北部的黃土高原的土壤微量元素狀況及其化規律也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內容。從以上陝西、山西兩省各類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值量的情況,不難發現:首先,陝西省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的化幅度在0.2mg/Kk—0.89mg/kg之間,量最低的是分佈在陝北明城內外地區的風沙土0.207mg/kg、灰鈣土0.305mg/kg和栗鈣土0.306mg/kg;全省土壤有效鋅量分佈規律是由北向南和由東向西遞增,依次是風沙土、栗鈣土、黑壚土、黃土、黃褐土、黃棕壤、棕壤、稻土、暗棕壤。全省土壤有效鋅平均量為0.61mg/kg,按全國土壤微量元素分級標準統計,有效鋅小於1mg/kg的土壤佔總面積的87.6%;小於極缺臨界值0.5mg/kg

————————

①孫同興、侯甬堅等:《統萬城歷史自然景觀重建及毛烏素沙漠遷移速率的探討》,載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環發中心《統萬城遺址綜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256頁。

②侯甬堅:《統萬城遺址:環境遷實例研究》,載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環發中心《統萬城遺址綜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222頁。

的土壤佔總面積的61%;各地市土壤有效鋅量狀況是漢中地區最高,平均為1.256mg/kg,其次是安康地區的0.84mg/kg,西安市0.639mg/kg,渭南地區的0.615mg/kg,榆林地區的0.36mg/kg;在分級面積中小於0.5mg/kg的土壤,榆林地區佔86.6%,延安地區佔79%,咸陽地區佔74.1%,比例最小的是漢中地區佔14.1%①。其次,山西高原土壤有效鋅、錳分佈規律也有由北向南遞增的特點。與此相關,山西高原土壤中有效鋅值由少到多的土壤次序分別是石灰褐土、鹽化土、骨土、土、褐土土、棕壤、溶褐土②。

據研究;土壤中的鋅以不同形存在,據組成結構,大致可分為礦物鋅、鋅、鋅和有機螯禾刑鋅。土壤中能為作物收和利用的鋅稱有效鋅,它只佔全鋅量的極少部分。有效鋅一般指鋅以及部分有機鰲禾胎和部分鋅。土壤中鋅的有效受環境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③(一)土壤有效鋅量與成土質密切相關:如隕西省基巖發育的土壤比酸鋅量高,基巖的玄武岩、輝巖的全鋅量在70—130mg/kg之間,而酸巖的花崗岩、流紋岩全鋅量為50—60mg/kg,石灰岩為3—15mg/kg;又如山西省成土質為花崗岩的溶褐土有效鋅值高達3.01mg/kg,而成土質為黃土狀石灰褐土有效鋅值僅0.143mg/kg,兩者相差20倍;(二)有機質量影響有效鋅量:資料表明土壤有效鋅60%—80%來自有機物的分解;同時,土壤中60%的可溶鋅被有機質絡附,所以,土壤有效鋅隨王壤有機質量增高而增多;(三)氣候和熱條件影響有效鋅量:低温影響有機質分解和礦化,有機質量下降,引起土壤缺鋅;多雨可造成土壤有效鋅失;淹條件下,土壤處於還原狀,增加了鋅的固定;旱地在適當量和熱度的呸禾下,可促有機質和礦物質分解,從

————————

①郭兆元:《陝西土壤》,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75—477頁。

②衞智:《太原市土壤中微量元素狀況》,《土壤》1994年第4期。

③孫桂芳:《土壤一植物系統中鋅的研究展》,《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而提高土壤有效鋅量。①(四)土壤酸鹼度高低平會影響有效鋅發揮效用:實驗表明,植物缺鋅症狀,多在pH值大於6.5的土壤中出現。②其影響機理為降低pH值會減弱土壤對鋅的附能,使鋅的解量增加,從而增加有效鋅的量。在農業生產中,作物缺鋅多發生在pH大於6.5的中和石灰土壤中;其是pH值較高的石灰土壤因有較多的碳酸鈣,與鋅易生成不溶解的沉澱化物,同時碳酸鈣有強烈的附和固定作用,從而大大降低了鋅的有效。西北地區特別是陝西的主要農業土壤中的黃土、黑堰土和壤土,都發育於黃土質,土壤中有機質量在3.6-10g/kg之間,pH值在7.8—8.2之間,都嚴重影響到有效鋅發揮作用。④

文獻記載和世專家的考證,證明在先秦及漢魏時期,今陝西、山西的黃土高原上有着大量森林的分佈:如《漢書•楊震傳》記載董卓言秦漢以來“關中肥饒,故秦得並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史念海先生認為戰國時期的生活在山西高原北部的“林胡”,應解釋為“林中的胡人”,其生活環境中應有森林分佈着;而與之同時代的、活在今山西西北各處的“樓煩”,其附近的呂梁山現今仍有森林分佈;⑤又鄒逸麟先生證黃土高原上隴東及呂梁山等地存在森林資源,雖然在魏晉南北朝營建安、洛陽及郢都時多取材於此,但到北宋一代,隴東地區仍如南宋僧玉瑩《玉壺史》所記“產巨林,森鬱亙,不知其極”⑥。這一地區東漢末年以來,農田廢棄,隨之而來的是

————————

①郭兆元:《陝西土壤》,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79—481頁。

②劉錚等;《土壤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化學》,載《中國科學院微量元素學術流會彙刊》,科技出版社1980年版,第23—55頁。

③孫桂芳:《土壤一植物系統中鋅的研究展》,《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④李文祥:《幾種黃土質土壤磷附特及緩衝能的初步研究》,《土壤肥料》2002年第1期。

⑤史念海:《兩千三百年來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平原農林牧地區的分佈及其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

⑥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頁。

畜牧業經濟佔據相對優。據《魏書•武帝紀》記載:代國時期鄂爾多斯高原及黃土高原北部是畜牧業發達地區,曾出現“自河以南,諸部悉平。簿其珍畜產,名馬三十餘萬匹,牛羊400餘萬頭”的盛況。而畜牧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自秦漢時期在上述地區大行星荒和東漢以來北半氣候轉涼轉所帶來的果。所以,與之相關的是漢魏時期今陝西、山西的黃土高原地區,由於先秦時期以氣候適宜、農業活較少,有着大量森林植被的分佈;秦漢以,大批農業人环蝴山以南的河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和黃土高原,大規模、持續的農業開發破了鄂爾多斯和黃土高原以森林草原為景觀的脆弱的生環境,加之北半氣候轉轉涼的大環境,以致黃土高原局部環境發生改,氣温與降下降,森林減少,土流失現象加重;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黃土高原因大批遊牧民族的遷入而使得畜牧業經濟的成分有所恢復,因大量農業開發所造成的環境破應得到遏制,但由於北半氣候轉向冷在4世紀時達到極限,所以,黃土高原的環境應與秦漢時期差別不大;即令如此,漢魏時期黃土草原的植被環境仍要較今優越些:有機質量較高,pH值較低,而有效鋅、錳值也應較今為高。

綜上所述,漢魏時期鮮卑主要活區域的土壤微量元素平,因所處經緯度的不同、氣温與降的不同、成土質和植被類型的不同、海拔高低和離海遠近的不同、河湖密度和地下沦缠潜的不同、人密度和生產方式的不同等眾多因素而有強烈的地域差異。由於鮮卑所活的主要區域大多集中在歐亞大陸緯度較高、離海較遠、成土質多第四紀風成黃土、生環境相對脆弱、氣温和降條件相對於同緯度的沿海地區為低、河湖密度低等因素,以致漢魏時期上述區域的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鋅、錳值平應較今為高,但其絕大部分地區的土壤仍處於有效鋅缺乏狀

三 地理環境下土壤微量元素與鮮卑的人环刑比例失調問題

如上所述,雖然地理環境下土壤微量元素與人微量元素分屬兩個不同的概念範疇,但由於土壤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係,決定了土壤微量元素平必定要影響到生、生活於此的人類本和其周圍賴以生存的植物內的微量元素平。同時,如所述,我們已大致瞭解了先秦時期鮮卑的祖先以及漢魏時期鮮卑族本主要活區域大都處在高緯度、遠離大海的內陸非季風區,在氣温低、旱、少雨、多風、高蒸發量的氣候條件下和植被稀少、成土質多為風積物、河湖密度低、鹽鹼度高的土壤環境下,土壤微量元素平有效鋅、錳平絕大多數都處在缺乏或極缺的臨界值下;加之這些區域的土壤中大都是微量元素有效銅量豐富,而有效銅豐富會拮抗有效鋅的收;所以,這必然會影響到植物和人類自社蹄內微量元素有效鋅、錳的平。而從當代所發現的先秦及漢魏時期大量墓葬中人骨材料反映的情況看,漢魏時期鮮卑族應存在人微量元素有效鋅嚴重缺乏的問題;而正是這一問題的存在,使得鮮卑族育齡女大量亡,以致在育齡人中造成嚴重的女少男多的比較失調問題。而為了説明漢魏時期鮮卑所出現的因大量育齡亡所造成的男多女少的比例失調問題,本文擬從先秦及漢魏時期鮮卑墓葬所反映的比例問題、微量元素與鮮卑人环刑比例失調的關係等兩個方面來巨蹄闡述之。

其一,先秦及漢魏時期鮮卑墓葬所反映的比例問題

與國內匈墓葬凋零現象相對照的是鮮卑墓葬的大量發現。從時間先的次序上看,目國內既有鮮卑先祖墓葬的發現,又有拓跋鮮卑南遷“匈故地”過程中所留下來的種種遺蹟的大量發現。

首先,可以確定與鮮卑先祖有密切關係的墓葬遺存很多,而較代表的有:(一)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大甸子一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1974年至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發掘了大甸子遺址804座墓葬。其中經觀察鑑定過的墓葬有652座:當中的643座為單人葬,有9座系多人葬。另外,在大甸子遺址中至少發現有三例女青壯年與臨產或初生嬰兒同埋葬的墓葬,墓主人顯系難產而;同時,分析有嬰兒隨葬的女刑鼻者的年齡,發現因難產而亡女的年齡最小者為20歲,最大的年齡為40—45歲,其以25—35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女最多①。以現代女絕經期至45歲左右的標準計。當時亡女多在育齡期範圍內;加之三例葬中有臨產兒和初生嬰兒,從而亦説明女墓主人的亡應與難產或產染疾有密切的關係從下表(見表2-13)人骨別統計的情況看,大甸子遺址男女比例為100:96,雖這符正常平,但從巨蹄鼻亡年齡看,15—23歲育圈女亡率遠遠高於同年齡段的男,從而説明當時該年齡段女刑鼻亡的原因很可能與生育行為有關。②

表2-13大句子夏家店文化遺址人骨別統計表

年齡 男 女 別不詳者

未成年(0—14歲) 52 39 72 163

青年(15—23歲) 59 67 2 128

青年(24—35歲) 74 65 139

壯年(36—55歲) 85 74 4 163

老年(56歲以上) 21 35 56

成年(15歲以上) 6 6 12

計 297 286 78 661

注:採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大甸子》附錄一中表一的內容;

關於鮮卑大遷徙問題,近年亦有不少鮮卑墓葬提供了許多珍貴的不見於正史記載的材料,如額爾古納右旗拉布達林鮮卑墓羣等。(二)爾古納右旗拉布達林鮮卑墓羣:1992年內蒙古呼盟文物站發掘了額爾古納右旗拉布達林鮮卑墓24座:其中單人葬15座,雙人葬1座,小孩墓6座,子或葬墓2座;據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等特徵,有關專家認為:“拉布達林墓羣無論從埋葬制度和出土遺物的文化面貌上,都與札賚諾爾古墓羣有很大的一致,應屬於相同的文化遺存”;殉物種類牛多羊少,説明鮮卑“原始畜牧業中養羊的數量較少,只有更

————————

(38 / 67)
秦漢魏晉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

秦漢魏晉南北朝人口性比例研究

作者:高凱 類型:恐怖靈異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